- 刘宝存;易学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快速进入数字化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必要性,并构建数字素养框架以指引人才培养方向。我国同样重视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但尚未构建专门的数字素养框架以培养数字化人才。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八个主要的国际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发现其主要维度包括“公民”“操作”“信息”“交流”“内容创作”“问题解决”“安全”和“学习与发展”八个方面,并且大部分框架根据每一素养维度划分了难度等级。在此基础上,参照我国国情和政策要点进行本土转换,最终提出由8个一级维度、33个二级维度组成的学生数字素养框架的维度建议。同时,本研究基于教育目标分类法划分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业级四个难度等级,提出了四级六段的学生数字素养框架的分层建议,并且将难度划分与不同学段相对应,以便促进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阶段学生的数字素养发展。
2024年10期 v.44;No.597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霞;范蔚;
从感知与权利的双重维度看,数字化学习空间为人们许诺了一个不断进化的、无比美妙的乌托邦式学习图景。但在这种理想的学习世界中,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与学习活动双向互构,深度改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就包括数字化学习的现实状况与其应有本质或真实内涵的分离和疏远,造成了数字化学习空间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异化导致的无根基身份认同;具身界面透明产生的无深度声色陷阱;虚实真假难辨引发的学习“景观”的幻影式捆绑。这些价值异化现象,使学习空间成为被数字技术规训的“异托邦”,严重阻碍了其学习价值的实现。为了重新找回数字化学习空间的教育价值,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联合发力:重思人的主体存在,实现主体身份再认;规避界面引诱之险,提升技术具身的自觉意识;超越景观的虚妄幻象,找回学习的本真价值,以此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学习空间应有的价值。
2024年10期 v.44;No.597 4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维富;毛美娟;
主流学习分析侧重于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算法建模等工具理性研究,而关于如何使用学习分析的价值理性研究未受到足够重视,教育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研究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上发生取向失衡现象。为此,研究概念化了学习分析的价值理性目标“可行动见解”,明确了其内涵定义,重点构建了可行动见解的概念结构,刻画了可行动见解的叙述特征,提出了支持可行动见解生成的分析推理过程和设计策略。研究认为,可行动见解是终端用户从学习分析中生成的可付诸行动的有意义知识或信息,包括事实性见解、解释性见解、反思性见解与行动性见解四个层级化成分。为了实现可行动见解的有效生成,建议在设计学习分析系统时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参与式设计方法、引入数据故事化设计理念、整合教育理论或学习构念等策略。
2024年10期 v.44;No.597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耀源;龚向和;
我国教育评价规范主要由法律与政策两部分构成,均存在评价目的陈旧、主体一元和标准单一等“先天不足”。随着智慧教育模式步入现实,教育评价规范中的评价目的、主体和标准应作出何种适应性转向,成为教育立法和政策制定关注的焦点。基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结合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我国教育评价规范的评价目的应从“诊断工具”转向“识材施教”,评价主体应从“基本以政府为主”转向“政府+教育方+社会第三方”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标准应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
2024年10期 v.44;No.597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